A 大豆产业背景介绍及饲料企业市场定位
中美两国元首于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达成暂停升级贸易战,并于90天内进行谈判争取达成协议的共识,由此中美两国自2018年4月以来的经贸紧张关系得到暂时性的缓解。由于大豆是美国最大宗的出口农产品(000061,股吧),也是中国首要制裁目标,因此中美经贸关系成为豆类市场最大的“基本面”,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带来豆类价格的大幅涨跌,也给中下游企业特别是饲料养殖企业对主要原料之一的豆粕的价格风险控制带来极大的挑战,十分不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
国内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主要从美洲国家进口大豆进行压榨,有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南美在每年9月至12月期间播种,北美在4月至7月播种。巴西和阿根廷农民收获大豆,粮商从农民手里购买并运至港口集港以后发运到中国,南美至中国需要的时间为35~50天不等,北美至中国需要20~35天不等。运送至中国港口以后,国内油厂进行压榨,并产出两大产品——豆粕和豆油,豆油主要供人食用,豆粕主要作为养殖业饲料的蛋白原料。
大豆产业链自上而下的主要参与方有农民、粮商、压榨厂、饲料厂、养殖户,各参与方对市场理解的成熟度不同,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也不同。农户和粮商形成利益捆绑关系,话语权最高,贸易过程中采用升贴水+期货点价的方式确定实物的价格,而不是一口价模式。基差点价的模式能让粮商规避绝大部分的价格波动风险,农民也能根据自己的成本很好地进行套保。国内压榨厂经过几轮牛熊市的洗礼,运用基差的模式越来越成熟,并向中下游推广基差点价的定价模式,但由于从业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豆类行业中下游竞争激烈,导致中下游企业的话语权大大小于压榨厂,压榨厂的话语权小于粮商的格局。由于粮商通过基差点价模式将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给压榨厂,压榨厂又通过油粕的基差点价的销售方式转移给中下游特别是饲料厂,但饲料厂面对的往往是中小养殖户,并没有太高的金融素养来执行基差点价这一模式,这就导致饲料厂往往要直接面对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因此,饲料厂在大豆产业链中往往作为豆类价格波动风险接受者的角色。面对这一不利地位,如何更好地规避原料,尤其是豆粕的价格风险就成为很重要的环节。而规避风险可选的最重要的两大工具,就是豆粕期货和豆粕期货期权。
2024-11-01
2024-10-31
2024-10-30
2024-10-29
2024-10-28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