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的上市银行中报显示,国内多家银行加大了“绿色贷款”的投放力度。据统计,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绿色信贷余额均突破万亿元,银行业正用切实行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低碳转型。
2021年服贸会期间举行的“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为与会嘉宾搭建了交流发展绿色金融经验,建言北京建设全球绿色金融中心的平台。活动上,还发布了《ESG基金:国际实践与中国体系构建》等多份绿色金融领域的权威研究报告。
绿色贷款余额保持较高增速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上半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绿色信贷规模超过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以2.15万亿元的绿色信贷规模居首,较上年末增长了16.21%。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则分别为1.76万亿元和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和16.65%。
除了前述四家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绿色贷款余额都保持了较快增速。其中,兴业银行上半年绿色贷款较年初增长29.19%,华夏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大关,招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占该行贷款总额的13.15%。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均有超过10%的增幅。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活动上表示,未来要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资产在整个信贷中的占比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
“很多银行反馈现在绿色资产很稀缺。”叶燕斐说,以能源领域为例,如果不能理顺能源价格,即使银行想发力,但碍于不能形成商业上可预期的、比较稳定的回报,金融资金就进不去。
建言北京打造国际绿色金融中心
国务院在北京“两区”建设总体方案中赋予了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两大定位。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在“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活动上表示,一直以来,北京的绿色金融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均居全国第一,碳市场成交价也保持全国最高。本届服贸会金融专题展专门将“绿色北京 开放金融”作为主题,把这两件事合到一个大的主题就是在开放中进一步追求绿色北京的建设,在绿色北京建设中,不断扩大金融业的开放。
叶燕斐表示,北京要建立全球性的绿色金融与可持续金融方面的研究中心,成立绿色方面的碳排放、温室气体和金融方面的数据中心,以及各种公益组织、非政府组织进行广泛交流的交流中心。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认为,北京打造国际绿色金融中心应该围绕“标准先行”、“业务创新”、“科技赋能”着力,以统一、融通、共享为目标和原则。北京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为更好实现中小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契机。
今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副主任马险峰透露,目前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碳期货的研发工作,等条件成熟时推动发布碳排放权的相关期货品种。面对绿色金融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关机构可以逐步建立健全完善金融市场的配套建设,支持市场服务机构发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马险峰代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发布了《ESG基金:国际实践与中国体系构建》的报告。报告统计显示,相比普通基金,ESG基金在收益方面具有优势。整体而言,浅绿基金收益率高于深绿基金,二者的平均收益整体上要高于非绿色基金。从时间期限来看,绿色基金比非绿色基金12个月的收益率高5%左右,两年期收益率高6%左右,三年期收益率高出7%左右。
2024-11-25
2024-11-08
2024-11-07
2024-11-06
2024-11-05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