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锅的人很多,但是知道锅圈食汇的人可能很少,究其原因,这是一家有着浓厚2B基因的企业,在终端用户那里,并无太多存在感。锅圈食汇是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旗下明星品牌,项目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知名的食材连锁超市,也是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品牌。
官方如此的介绍,未免有些冠冕堂皇。而其具体的业务范围,如此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通过锅圈门店和线上渠道,销售包括火锅、烧烤食材、饮料、一人食、即烹套餐、生鲜食品、西餐和零食等品类的产品,满足社区百姓多种居家需求。不过,就是这些看似司空见惯的食材销售,让锅圈食汇成为一家估值过百亿的上市公司。
11月初,锅圈食汇在经历了近6年的发展后,终于如愿以偿,在港交所敲钟上市。截至开盘当日中午12点,锅圈食汇股价报6.11港元/股,涨幅为2.17%,总市值约为167.3亿港元。不过,在“预制菜”概念频繁遭受质疑之时,这个依靠卖火锅食材起家的资本黑马,恐怕很难一劳永逸。
一直以来,直营不“给力”,靠加盟商壮大规模的平台模式,就广遭诟病。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蜜雪冰城。从经营模式上来看,蜜雪冰城主要采用加盟制,加盟店数量占99%以上,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其加盟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超过90%。
实际上,锅圈食汇与蜜雪冰城相比,对加盟商的依赖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了解,目前品牌产品SKU达700余款,锅圈门店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截至2023年9月26日,公司共有9,978家门店。在供应链方面,锅圈食汇现有3大生产基地,3大食材研发中心,品类上游衔接266家食材供应商。
论扩张速度,锅圈食汇也足以与蜜雪冰城媲美。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锅圈的第一家门店在河南郑州开业,2019年1月门店超过500家。自此之后,一路猛增:2020年底、2021年底和2022年底,锅圈的门店数分别达到了4300家、6868家和9221家。而这个速度,相当于2022年每天开店6.4家。
而根据锅圈招股书,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2023年10月11日),锅圈门店数量为10025家门店。这10000多家门店渗透在全国各级城市之中,其中在直辖市共689家门店,省会城市2121家、地级市2834家、县级市2693家,乡镇共1688家门店。而且,锅圈食汇位于下沉市场(县级市及乡镇)的门店比例为43.7%,71.9%的门店开设在地级市、县级市以及乡镇地区。
尽管锅圈食汇通过加盟模式“跑马圈地”,迅速累积了超万家加盟店,并因此在业绩方面呈现了规模效应,并在市场中掌握了话语权,但是作为食品安全频发的赛道,其加盟模式也饱受争议。
据了解,在锅圈食汇的万家门店中,加盟店占比高达99.9%。与蜜雪冰城靠加盟费创造营收所不同的是,公司的主要收入并不来自加盟费,而是向加盟店销售相关产品:锅圈食汇来自加盟店的在家吃饭产品销售额由2020年的29.1亿元增加28.1%至2021年的37.28亿元,再进一步增加73.7%至2022年64.77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98.2%、94.2%、90.3%。
尽管如此,锅圈食汇同样难以摆脱收割“加盟商”的嫌疑。例如,对锅圈食汇不在A股上市,却 “绕道”登陆港股资本市场,就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是在证监会最新核准制度下的无奈选择。
要知道,今年年初,国家对主板申请上市的行业进行了若干限制,包括食品、餐饮连锁、白酒、防疫等和仅头部企业才可申报的“黄灯行业”(但拒绝通过烧钱、猛增加盟商等模式发展壮大的项目),而锅圈食汇在这两点上,都属于限制性行业。实际上,蜜雪冰城上市一波三折,甚至近期被曝已经终止上市,或许就与以上注册制实施等有关。
众所周知,目前市面上的火锅类产品琳琅满目,同质化十分严重。因此,论核心卖点,锅圈食汇似乎并无太大优势可言。相比一些科技含量更高的行业,锅圈食汇发展加盟商、快速做大规模,或许得益于其“舍得花钱”。
也正是因为其重营销,所以看似规模巨大的锅圈食汇,2022年以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例如,据其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锅圈食品分别实现营收29.65亿、39.58亿、71.74亿。三年累计营收达140亿的情况下,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329.2万、-4.61亿、2.41亿。
而在报告期内,锅圈食品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2.20亿、6.29亿、6.25亿,分别占收入的7.4%、15.9%及8.7%,三年销售费用合计14.74亿元。其中,广告及推广开支分别为3992.1万、1.85亿、1.38亿,占销售费用的比例分别为18.1%、29.4%、22.0%。另外,公司还聘请了当前炙手可热的岳云鹏代言广告代言广告:在家火锅烧烤,就找锅圈。
对比之下,锅圈食汇在产品研发方面,却显得有些“吝啬”,报告期内,其研发成本分别仅为23.5万元、348.7万元和998.1万元。甚至不及其销售成本的零头。因此,对于锅圈食汇此番上市,业界也对其模式十分担忧。一方面,在前段时间“预制菜进校园”事件的推波助澜下,消费者对锅圈食汇主打的“预制菜”等产品已有心理阴影。另一方面,其加盟模式下的食品安全风险,也如警钟长鸣。
例如,在黑猫投诉等平台,锅圈食汇有数百条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投诉,其中更是不乏销售食物变质、过期、吃出异物等问题。实际上,相比直营模式,加盟模式因加盟数量大、管理不到位、对下游加盟商掌控力度不足等原因,直接加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一旦因此品牌形象受损,甚至因此带来人身安全问题,也将会让企业陷入被动境地,甚至危及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大众的消费观念里,即使外面的美食餐饮品种再多,“在家吃饭”是中国传统文化,短期不会丢弃,因此这个市场依然有着广阔的前景。而且,这个赛道的规模已经高达千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在家吃饭餐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已从2017年的1149亿元以26.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21年的2903亿元。同时,这一赛道预计将成为2021年至2026年中国餐饮市场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预计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22.5%。
不过,消极的一面在于,过去锅圈食汇的“疯狂发展”,或许得益于疫情期间,人们出门吃饭不便。如今,这样的消费场景一去不返,各种餐饮门店、熟食外卖等将进一步对在家吃饭这种场景进行“稀释”。这也意味着,过去的锅圈食汇,可以用“高速增长”来讲其资本故事。
可是如今,业绩增长放缓甚至下滑,恐怕也是难以阻挡的趋势。而这种趋势,从加盟商不赚钱选择关店,以及锅圈食汇的整体业绩下滑,就可以窥探一二。客观现实是,锅圈食汇加速加盟商扩张的同时,其闭店率似乎也有所上升。据锅圈食汇介绍,2020-2022年,公司关闭加盟店数量分别为28家、194家和279家,而今年仅前4个月便已达132家。
与此同时,期间锅圈食汇开设的新加盟门店数量分别是2883家、2762家、2631家和754家,开店节奏似乎在放缓。而且,2023年前4个月,锅圈食汇的收入为20.8亿,同比下降3.8%。除此以外,锅圈食汇的资本故事还在于,其掌握了上游供应链资源,包括在生产上,锅圈拥有三个自营食材生产厂,分别承担牛肉加工、肉丸加工和火锅底料加工。与此同时,锅圈食汇还参投了一家虾滑产品供应商。不过,上述工厂产能利用偏低,2021年整体产能利用率仅为42.7%、2022年产能利用率为60.2%、2023年前四个月利用率仅为30%。
由此可见,锅圈食汇上市后,能“拿得出手”的竞争力或者足够打动投资者的故事并不算多。作为“预制菜”概念股,锅圈食汇曾经踩上了热门概念,也赶上了疫情带来居家消费的红利期,因此得以快速发展,并成为百亿市值的现象级品牌。不过,需要清醒看到的是,时势的变幻莫测,也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居安思危才是企业的长治久安之计。
尤其是在前段时间,当各大媒体捅破了“预制菜”可能不够安全的那层窗户纸后,如今锅圈食汇推出的“预制菜”,恐怕难再香了。况且,如果如今人人已经唯恐避之不及的“预制菜”概念,锅圈食汇还将其视为“黄袍加身”、当做上市融资的“资本”,未免有些掩耳盗铃了。但愿上市后的锅圈食汇,能够回归产品与服务本身,对消费市场多一些敬畏、多一些真诚。
2024-11-08
2024-11-07
2024-11-06
2024-11-05
2024-11-04
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