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混战,年初至今,GPU芯片被炒高至50万元一颗。立于风口,成立仅4年的芯片公司壁仞科技,传出寻求赴港IPO的消息。集哈佛法律博士、华尔街律师、投资人等履历于一身的张文,于2019年创立壁仞科技。
张文本人不是技术出身,据说当初他拿着朋友列出来的GPU技术牛人名单,逐一网罗海内外人才。“猎头”张文坦诚,付不起动辄千万年薪,只为了干出一番事业。一帮同样想造“中国芯”的技术牛人,被招致麾下。他们出身于英伟达、AMD、高通、华为、阿里等大厂,为壁仞科技垫高了起点。当下,GPU芯片95%以上的市场份额由国外巨头掌握,其中英伟达占据90%。国产芯片巨头们尚且困难,创业公司要突围更为艰难。
张文回国后,曾出任商汤科技总裁。他在公开演讲中提到,创业缘起2019年,他在武夷山“壁立万仞”巨石下静坐,思考人工智能行业的价值和方向,随后创业,取名“壁仞”。诞生于芯片“自主可控”的呼声中,集结了技术牛人的壁仞科技,势头很猛。投资人出身的张文将资本运作模式,带入了需要埋头苦干的芯片行业。
壁仞科技在成立后的4年间,完成了5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50亿元人民币。天眼查显示,其背后投资方超过47家,几乎囊括了最具盛名的VC/PE和产业基金。早在A轮融资时,机构就给出接近2亿美元的估值。至今,公司已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
芯片创业公司需要核心技术,前期烧钱是“铁律”。一些投资人对张文说过的话印象深刻——“上市是融资的起点,不是终点。10亿美金只是个勉强可以入局的数字。”“这是一个艰难的赛道,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赛道,需要有眼光有远见的投资者们集合重资本来培育。”张文在投资方松禾资本的专访中提到。
此一时彼一时,一轮风口过后,芯片半导体行业的投融资变得更加谨慎。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芯片赛道累计完成542起融资事件,相比2022年同期减少13.4%。“国内外VC没有过去那样大手笔花钱。投资人除了考虑外国技术打压的威胁,更加关注被投企业的技术创新、商业化能力和长远发展。”深度科技研究院张孝荣评论说。
去年8月,壁仞科技在成立三年后,发布了BR100系列,包括BR104和BR100两大产品,是率先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台积电7nm制程的GPU芯片。壁仞宣称BR100单芯片峰值算力可达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产品可与英伟达A100媲美。
公然叫板英伟达,壁仞科技一时风光无两,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BR100获得大会最高奖SAIL奖。另一方面,尚未量产的BR100也引来争议。“太夸张了。”市场质疑,BR100除了集中呈现的算力优势之外,能耗和行业实用性要打个问号。
在发布会上,张文透露BR100系列芯片的合作客户包括中国移动、平安集团等。有知情人士对《21CBR》记者透露,BR104在去年年底已经量产。壁仞科技人士也称,BR100系列芯片将于今年年底量产。
实际上,国产GPU芯片创业公司的量产应用,均不太理想。一个技术问题是,不同厂商的芯片产品有开发生态的差距。行业巨头英伟达,最初是通过研发通用并行计算架构CUDA,帮助芯片在进行AI计算时并行进行运算,极大提高了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推理的速度、效果。
“设计GPU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因为现在有成熟的GPU IP可用。挑战是,英伟达有比较成熟的生态系统,支撑客户GPU进行开发应用。这一点,国内企业的产品生态更难做起来。”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解释。国产GPU芯片创业公司的起步,注定是艰难的。
投资人出身的张文,或许低估了芯片创业的难度。去年10月底,有市场消息传出,美方可能升级芯片禁令,包括禁止台积电向大陆提供芯片、限制英伟达等厂商的高算力芯片出口等。当时壁仞科技刚刚发布首款GPU芯片,计划由台积电代工生产。壁仞科技年底即传出裁员消息。
在这人事动荡的半年中,国内AI行业全面火热,AI芯片也从15万元一颗涨价至30万元,有的甚至被炒至50万元高价。天使投资人郭涛认为,在AI热潮下,国产GPU芯片有望在算力中心、无人驾驶、工业物联网等领域规模化落地。
尴尬的是,壁仞科技优势场景尚未清晰。在投资人士看来,GPU芯片创业公司需要先站住一块细分市场,比如景嘉微,凭着军工行业客户获得了商业回报;比如摩尔线程,瞄准了游戏优化和驱动领域。
2024-11-01
2024-10-31
2024-10-30
2024-10-29
2024-10-28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