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势必稀释部分燃油汽车的市场份额。上述现象在10月份公布的乘用车销售数据中尤为明显。
11月8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会”)根据最新数据,10月份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到184.0万辆,同比增长7.3%,环比下降4.3%。据悉,这是自2013年以来首次“金九银十”汽车销售旺季环比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10月份,传统燃料乘用车与新能源乘用车的分化也很明显。其中,燃料乘用车零售额128万辆,同比下降8%;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达到55.6万辆,同比增长75.2%,市场渗透率达到30.2%,较去年同期增长11个百分点。
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将侵蚀燃料汽车的市场份额。汽车工业是一个规模效益特别显著的行业。当主要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销售规模越大,自行车成本就会相应降低。从规模的角度来看,传统燃料汽车的自行车成本面临上升,对燃料汽车市场规模的扩大有不利影响。综合判断,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加快燃料汽车的替代过程。
乘客协会数据显示,10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7.6万辆,同比增长85.8%,环比增长0.4%,渗透率达到30.8%,比2021年10月18.4%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自主品牌贡献了绝大多数销量。
据统计,10月份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超过1万辆的汽车企业有15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的84.6%。其中,比亚迪月销量21.75万辆;特斯拉中国销量7.17万辆;上汽通用五菱销量5.21万辆;长安汽车销量3.51万辆;吉利汽车销量3.11万辆,排名前五。
在造车新势力方面,哪吒汽车、蔚来、理想汽车10月交付量表现良好,均超过1万辆,其中哪吒汽车10月交付量达到1.8万辆,在造车新势力中排名第一。
崔东树分析称,新能源汽车供应的改善和油价的上涨带动了新能源汽车订单的加强。
同时,受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上升等因素影响,10月份燃油乘用车销量下滑,两者呈现“此消彼长”情况。从近期上市车企公布的10月产销快报中也可以看出,包括“新”数量是决定汽车企业整体销售趋势的关键因素。
11月8日晚,江淮汽车(600418)发布10月产销快报,报告期内,公司汽车销量4.05万辆,同比增长10.18%,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约1.71万辆,同比增长53.59%。
广汽集团(601238)10月产销快报显示,公司当月销量21.25万辆,同比增长10.16%。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3.36万辆,同比增长135.2%。
崔东树告诉记者,乘用车的整体汽油消费已经达到顶峰,未来将逐渐下降,初步判断乘用车的碳峰已经实现。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规模的扩大,其成本已经出现,必然会侵蚀燃料汽车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快燃料汽车的替代过程。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约650万辆,2023年可能超过840万辆。
此外,对于其他汽车公司是否会跟随特斯拉的降价,崔东树认为,今年年底不仅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降价浪潮,而且可能会出现一轮涨价浪潮。他说,明年新能源国家补贴即将退出。汽车公司降价后,如果当时价格再次上涨,将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销售的发展。崔东树提到,虽然主流市场销售良好,但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新势力品牌的超市,正面临着商场客流下降的挑战,在销售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说,这些品牌需要及时采取客户收集和促销措施,并将推出小型优惠活动,但不会有大规模的降价行为。
此前,10月下旬,特斯拉国产车型开始降价,降价从1.4万元到3.7万元不等;11月8日,特斯拉官方微博宣布限时提车保险补贴计划高达8000元。
数据显示,10月份乘联统计口径下的乘用车出口(包括整车和整车)CKD)27万辆,同比增长42%,环比增长13%。
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0.3万辆,占出口总量的39%。具体来说,10月国出口5.45万辆,上汽新能源汽车出口1.87万辆,东风易捷特出口新能源汽车1.07万辆,比亚迪出口新能源汽车9529辆。
据多家上市车企10月份产销快报显示,汽车出口已成为各车企销量的增长“主力军”。其中,上汽集团(600104)1-10月出口及海外基地汽车销量达到77.23万辆,同比增长46.06%;长城汽车(601633)1-10月海外销售13.28万辆,同比增长18.55%。
崔东树透露,从海外市场自主出口零售数据监控来看,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欧洲表现强劲。
他认为,自主品牌对欧美市场和第三世界国家市场的出口取得了全面突破,国际品牌的中国基地出口战略日益体现。
然而,崔东树也表示,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出口市场可能会在过去高基础水平的影响下放缓,但汽车公司仍在努力增加出口扩张,预计将对汽车市场的推动作出巨大贡献。
11月8日,汽车海外出口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在会议上,设备工业公司表示,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汽车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下一步,我们将促进汽车工业的高水平开放。加强跨部门协调,解决海外运输运费高、运输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组织建设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和协调,为汽车海外出口创造更好的环境。
2024-11-01
2024-10-31
2024-10-30
2024-10-29
2024-10-28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