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位受访人士看来,尽管中国近年来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成长迅速,但在“碳中和”这样一个宏远的目标面前,仍然只算完成启蒙阶段。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但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不足7%。
“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一直是鼓励银行做绿色信贷的,并没有说是强制性的必须要做。”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认为,很多银行还是会维持那种高利润高回报的模式。
与此类似,有中资银行从业人员表示,绿色金融的相关指标现在基本都是在市场、政策的引导下,自主去做的,“因为还没有正式纳入考核,这块目前还没有具体的量化。”
不过,当前市场的共识是,绿色转型纳入监管考核的预期距离落地已经越来越近了。
据银保监会官网6月24日披露,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要将绿色转型进展纳入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评价。”不久前,央行行长易纲也指出,央行将确定商业银行绿色转型的截止时间。另外,他还表示,未来将通过商业银行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宏观审慎评估(MPA)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和碳减排的支持力度。
不过,易纲也指出,这一转型需要平稳进行,以避免突然行动引发的危机,“人民银行需要警惕此种情况发生,确保整个绿色转型过程平稳与成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表示,金融行业碳中和的节奏应该与国家整体经济转型保持一致,“如果金融转得太快会伤害经济,太慢的话,金融这边又会面临风险”。
同时,鲁政委提到,仅以绿色融资占比作为金融机构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的评价标准过于单薄,“绿色贷款、债券、保险、股票加在一起,占全部融资的比重都很小,要支持整个经济的低碳转型,最需要解决的恰恰是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变的部分”。
但是,为高碳产业走向低碳提供的转型融资,并不符合“绿色”的定义。“转型后其实还是排碳的企业。”鲁政委认为,“只要其排放量在确保外界可核查、可观测的路径下,逐步向脱碳目标迈进,金融机构就可以为其提供融资,这样的融资才能容纳整个经济低碳转型的需要。”
“从过往的经验看,MPA在推动宏观审慎原则落实、金融防风险和鼓励新兴产业、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经济研究员丁孟预计,将开展绿色业务的情况纳入考核以后,通过发挥MPA本身的激励处罚机制,会更加有力地引导银行投入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未来国内金融机构脱碳转型需要四方协同、两处着手,也就是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校协同,一方面推动传统能源企业绿色转型,政府出台支持政策,银行给予信贷支持并推动技术升级,从而推动存量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增量绿色信贷向绿色创新项目倾斜。
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逐渐融入社会。“比如现在的消费者,慢慢更看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尽管这类食品价格更高,但是大家还是愿意去买,这就是社会意识在提高,会倒逼企业提高自身的低碳意识。”郭海飞指出,不过,欧美的一些企业,例如苹果、微软等,已将绿色低碳概念贯彻整个供应链,“这一点国内目前还有一些差距,很多企业和消费者还没有这种意识。”
2024-11-08
2024-11-07
2024-11-06
2024-11-05
2024-11-04
2024-11-01